十几年前受益于人口红利,泉州的鞋服产业迅速崛起,但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西部地区已经起步的制造业产区让外来务工人员不用再远走他乡,新一代务工人员下车间的就业意向减弱,企业工薪投入逐年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倒逼沿海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摆脱人力依赖。因此,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基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车间转变,成为泉州鞋服产业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鞋企流水线(资料图片) 鞋业自动化改造提速
“鞋面画线要标准,按纸板打点,画准组合线,画线要明显。”这是画线工小林刚来鞋厂时,操作工序上写着的标准。“左手把格板固定稳,右手画线,熟练度就靠习惯。但做久了,感觉这份工作挺无聊的。”这样的工作做了半年,小林就准备离开鞋厂。一线工人很难久留,造成用工不稳定。这成了鞋厂最常出现的现象。
对于大部分鞋厂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日益增大的人力成本、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对制作工艺的通用性、精度、可靠性都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迎合这个品种多、产量低的时代,传统制鞋行业亟需改用一些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方法。
这一方面,国际大厂的步伐明显更快。像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已经在德国南部的安斯巴赫建立了一家全自动化工厂,采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制造鞋子。到2020年,阿迪达斯预计将使用自动化制造工艺生产50%的产品。
耐克公司则投资了一家名为Grabit的技术创业公司,该公司使用电粘附技术,其工作效率高于人类20倍,预计到今年年底,耐克将在中国和墨西哥投入运行十几台这类机器人。
据相关国际金融服务机构分析,耐克公司和阿迪达斯公司的鞋子将近20%的生产量将在2023年之前转移到更多的自动化工厂,未来3年将有1300万台新机器人安装在工厂。
紧跟这些国际大厂的步伐,国内的鞋业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改造也已加快提速。各家鞋机企业从单纯的比拼如何降人工、省材料,升级到鞋业全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的比拼。
2016年8月,泉州益昌机械有限公司第一台多工位旋转式压底机问市。这台多工位旋转式压底机有6头,相当于过去的3台设备。“国外客户对于产品的品质有着严格的控制,压底一般需要30秒,但有些企业的员工为了省事、赶绩效,只压了5秒就将鞋子拿走,导致产品难以通过压力测试。这款设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益昌鞋机负责人陆廷栋指出,出于品质保障的要求,国外一些较大的品牌客户都会向指定企业采购这种压底机,但国外生产的同类设备价格十分昂贵,非一般企业能承受,可以说益昌自主研发的这台多工位旋转式压底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我们不仅为下游企业提供单体鞋机,还提供整厂制鞋设备。”益昌机械的智能化制鞋生产线目前已在安踏应用。据陆廷栋介绍,智能流水线有九大科技系统:温度控制系统、鞋子计数系统、电量测试系统、输送速度测量系统、人员状态监控、停产状态监控、品质状态监控、远程监控系统、自动记忆系统等。他告诉记者,通过智能网络控制系统,智能流水线和电脑联网,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控生产状态。哪怕外出,只要一点手机,就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生产线的温度、时间等。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每双鞋子都有一个独立的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它的“出生过程”,经历了哪几道工序、哪几个环节等。这样,一双被检测到不合格的鞋子,就可以直接追溯到是哪个车间哪个工人生产的。不仅可以做到责任追踪落实,工厂还可以特别针对薄弱工序进行加强和改进。更加方便的是,通过电脑显示,每天生产的数量、合格率、每双鞋用电量等各种数据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保存起来后,就是工厂生产的大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在企业遇到返单时可快速作出反应,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廷栋说,过去高管离职往往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而该设备对所有数据的存储功能将为企业主免去这一烦恼。即使有高管离职,公司也可实现快速交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终端需求倒逼产业进阶
推动泉州鞋业自动化进程的,除了原有的专业鞋机厂商,还有从原本的需求端客户——鞋业制造商转型而来的鞋机制造企业。
“成功了,产品合格率百分百。”在福建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成型车间,经过3个小时的作业,“休闲鞋智能生产线” 流畅地完成了试运行,试产的休闲鞋经品检合格率达到100%。据了解,这条智能生产线涵盖了休闲鞋制造工艺的全流程,是目前全球首套智能程度最高、机器换工最多、全国产化的休闲鞋智能生产线。相较于传统生产线,该智能生产线用工人数减少了70%,产品的品质、环保程度得到大幅改善。
华宝智能鞋业生产线(资料图片)
据华宝科技负责人黄敬煌介绍,公司原本开发智能生产线是为了自用。华宝的母公司以生产硫化鞋为主业,由于工艺复杂,硫化鞋的自动化一直是业界难题。“10年前我们去美国的超市,鞋子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现在再去看,50%是东南亚制造。中国鞋业制造如果再不转型升级,以机器代替人工,未来绝对无法竞争过东南亚的廉价劳动力。”为突破困局,黄敬煌找到了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向研究院的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经过两年的开发试产,目前硫化鞋智能生产线已在华宝科技进行小规模试产。这条硫化鞋生产线只需8人值守,平均30秒可生产1只硫化鞋,而且全部标准化生产,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目前华宝已经承接不少国际著名品牌的硫化鞋订单。同时,企业也从单纯的鞋业制造商转向智能设备的开发销售商。
在攻克了硫化鞋自动化生产的难题后,华宝科技又将目标转向市场更广阔的休闲鞋方面。“目前国内做休闲鞋业智能生产线的企业并不少,但实现全流程打通的却不多。”华宝科技技术负责人表示,华宝科技将鞋业自动化生产线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发出合适的鞋类生产线的云平台服务系统。对生产线中各设备间(机器人、视觉站、RFID读写器、压底机、十字压机、工位工装等)互联互通、生产线制造信息化管理、远程故障诊断、工艺参数包数据传输、可靠性设计及制造等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贯通,实现鞋业加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管理,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差错率。
鞋机产销格局出现变革
“鞋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进而投资研发鞋机。只要找准机电专业研发的合作方,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毕竟作为生产线的实际使用者,很多小细节是只有鞋类制造商才懂的。”从事多年鞋机制造的泉州三川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下游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功能属个性化定制需求,这既为鞋机市场带来新的商机,也正促使鞋机市场的整体格局发生变革。
鞋机(资料图片)
比如原本作为中介的鞋机贸易商由最初倒卖、代理、分销或贴牌各类机器设备,变身为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力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整厂服务而创造利润增长点。
而专业机器设备制造商,则一改以往什么都要插一脚的产品线生产模式,转变到专注“专精尖”(专业、精益、拔尖)的生产模式。因为市场需求越来越细,鞋机企业必须比以往投入更多精力去完善、去开发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鞋机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淘汰那些不赚钱、不专长、半死不活的产品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大投入,做强做精做拔尖,才能保住订单。
此外,随着周边邻国、其他新兴市场制鞋业崛起,经济实用的国产机器大受海外市场欢迎,交易也非常活跃。国内有眼光有实力的机器设备厂家很早就在国外布局,如本佳针车、益昌鞋机等福建知名鞋机都纷纷在越南找到了合作的代理商。“大品牌鞋厂的转移直接提升了越南当地鞋产业的科技水平。基本上,他们生产的鞋机的科技水平不亚于国内。”益昌鞋机总经理陆廷栋表示,东南亚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泉州鞋机的出口。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泉州的鞋机产品能否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关键还在于鞋机的技术和质量能否经受得起考验。
■来源:《侨乡科技报》